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一则公告,开始对《医疗机医疗器械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至2021年12月12日。看似简单的一则通知,却将影响大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同时却也变相推动医疗器械库房、医疗器械物流等第三方平台的发展。
十五年不懈努力,终于要成功了吗?
其实,为了降低人民群众就医负担,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然而,从2006年2月提起,至今十五年了,却始终未有大的进展。
时间进入2021年,随着疫情的影响、医改政策的逐项落实,检查结果互认这一政策落地实施又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并开始加速。7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392号)印发;7月20日,2021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上批示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与大力推进预约诊疗、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等作为“聚焦广大群众期盼,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便民措施予以持续推进;11月26日,开始正式征求意见。
为什么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进这么难?
如果要搞清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进难的原因,也许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因为造成这一状况既是技术性的,也有体制性的,包括法律、文化等,但最根本的在于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等级制。
1、技术方面存在问题
此次意见稿中指出,满足同“级”质量评价指标便可检查结果互认,然而就像同为三甲医院,一个市级中心医院敢保证检查检验水平和协和、华西、湘雅完全一致吗?因此,如何保障同“级”的医院的检验、检查报告达到同一级水平就是很难攻克的技术难点。
2、法律责任难以界定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每当出现医患纠纷时,相关患者在该医院所有的就诊记录和检查检验结果作为证据存在,来自本院这些记录和结果具有可靠的法律效力。而使用外院的检查检验结果,一旦出现医患纠纷,法律责任就会变得复杂而难以界定。
3、经济利益错综复杂
近两年,随着一系列的药品、医用耗材全国集采实施,药品和耗材实现“零差率”,告别了“以药养医”和“以械养医” 的时代。于是对于负债运行的医院来说,“多一项检查=多一份收入”,检查费成了不少医院“创收”的重要途径。此外,医疗检查结果‘互认’确实存在一定风险。”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下出台的措施,也是我们早晚要面对和解决的医疗问题,只是现阶段,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听起来很美实施起来却重重困难。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是医疗改革不变的初心。未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之路还要走很远很远。
对医疗器械行业有什么影响?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推进,医院做检查的量少了,相应的,部分医疗器械的需求也会慢慢缩减。就目前来看,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院和城市公立医院的定位已经明确,基层解决的常见病和疑难症的初步确诊,大医院需要高精尖的设备,常规设备会被逐渐被淘汰。
随着供应模式的转变,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适应一对多的供应模式,打破传统销售模式的限制,积极寻求资源平台进行深度合作,扩充产品供应众多经销商的服务能力。
市场发展至今,行业问题和痛点都充分的显现出来,市场中也踊跃出了各种平台与创新型的服务。北京诚安世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立足于北京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在完善企业供应链方案以及供应链配套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拓宽服务类型,充分对标生产企业及经销企业的需求,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痛点提出了众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